2020年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年,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。600岁的故宫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,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文化宝库。
故宫的前世今生 永乐四年(公元1406年),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下诏迁都北京,一座宫殿即将诞生。《后汉书》载“天有紫微宫,是上帝之所居也”,故宫最早的名字,就叫紫禁城。为了修建故宫,永乐皇帝派人到四川采木材,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备齐工程所需的大部分木材。直到永乐十八年(公元1420年),汇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,这座宫殿才终于完工。 紫禁城里住过多少皇帝呢?从朱棣算起共有明代皇帝14位、清代皇帝10位,故宫见证了明清两代共500多年的王朝更迭。 1925年,随着末代皇帝溥仪的迁出,故宫博物院成立,故宫从不让百姓靠近的皇宫变成了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。
明成祖朱棣像
“家底”厚实 故宫中的稀世珍品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信息不可估量。故宫的“家底”到底有多少呢?2004年到2010年,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系统盘点,此后又持续推进藏品清点。目前,故宫博物院拥有的藏品总量超过186万件(套),其中珍贵文物占总藏品量的90%之多。藏品分为25大类,每个类别都数量巨大,比如仅书法就有7.5万件,绘画有5.3万幅,碑帖2.8万件等。其他种类还有铜器、金银器、漆器、珐琅器、陶瓷、织绣,等等。每件藏品都有“身份证”,其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都有详细的阐述。
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在紫禁城600年大展中亮相
精妙绝伦的建筑工艺 不说藏品,仅故宫本“宫”就是一件稀世珍宝——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,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。 你知道吗?故宫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一根钉子。600年来,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200多场地震始终屹立不倒,这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——榫卯(sǔn mǎo)。 榫卯,是中国古代建筑、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,凹进部分叫卯,这种木结构可以将木架锁死,使建筑牢固耐用,俗话说的“榫卯万年牢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常见的榫卯结构图
如果将榫卯结构比喻成乐高积木中最简单的基本单位,那么斗拱就是用几块基本单位结合出来另一种著名的基础单位。斗拱上承屋顶,下接立柱,在中国古建筑中,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。如遇地震,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,建筑体松而不散,如太极拳般以柔克刚,巧妙化解冲击波。
故宫随处可见的榫卯结构
故宫专家曾按照1:5的比例,以榫卯和斗拱的结构复制了一栋故宫的宫殿,测出其抗震强度达到10.1级
小知识:屋脊上的神秘小兽 故宫宫殿的屋脊上装饰着一些琉璃饰兽。它们造型各异,生动活泼。中国宫殿都是木构建筑,最怕遭遇雷击火灾。这些小兽装饰一方面突出了宫殿的威严,另一方面也寄托了祈雨防火、消灾灭祸的美好愿望。
故宫太和殿垂脊上的骑凤仙人和10个小兽。小兽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宫殿的等级。太和殿等级最高,小兽数量最多 |